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系列问答(一)
常见的抗高血压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?如何避免或处理?
答
1.目前指南所推荐的五大类降压药,都有不同的特点及不良反应。用药原则应扬长避短、优势互补、缺点抵消、效率提高。
2.两类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(RAS)拮抗剂: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(ACEI)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咳嗽、咽痒,很少见者为血管神经性水肿;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(ARB)不良反应非常少。ACEI咳嗽时可用ARB代替。两种药的禁忌证:严重肾功能不全,肌酐超过3~4毫克/分升, 高钾血征,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,妊娠。
3.钙拮抗剂(CCB):不良反应较轻,无绝对禁忌证。常见踝部/下肢水肿,若轻微可不用处理,如明显可合用小剂量利尿剂对抗;有些人可出现齿龈增生。
4.利尿剂:小剂量(12.5~25毫克/天)氢氯噻嗪不会干扰糖脂代谢,大剂量(>50毫克/天)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糖脂代谢,加重高尿酸及痛风,还可能引起低血钾征。可合用补钾利尿剂螺内酯,或合用钾片防止低钾,但正常饮食者使用12.5毫克/天氢氯噻嗪不会出现低钾。若合并痛风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,可用襻利尿剂代替氢氯噻嗪。
5.β受体阻滞剂:常见心跳减慢,要把握度;个别患者大剂量时影响男性性功能。心率过缓(<50次/分)、血压过低(<90/60毫米汞柱)以及支气管哮喘者忌用。要注意:与α-β阻滞剂的卡维地洛相比,β1阻滞剂降心率明显、而降压弱些,故若无强适应证,单纯降压可用卡维地洛降幅可更大些。
问
高血压急症如何诊断与急救?
答
典型病例 患者,男性,58岁,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3年,加重5日急诊就诊。活动时心前区痛,每次持续3~10分钟,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,近5日症状发作频繁,在劳力与休息时均有发作,每次持续5~20分钟;有高血压病史20年,最高时血压180/110毫米汞柱,正在服复方降压片2片,每天两次。查体:血压190/110毫米汞柱,心率92次/分,律齐,未闻及杂音。1年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肥厚,舒张功能降低。
入院后心电和血压监测,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升高至220/120毫米汞柱,心率108次/分。心电图V1~4 ST段抬高0.2~0.3Mv,伴T波高尖几分钟。
入院诊断:高血压急症,高血压3级,极高危;冠心病,不稳定性心绞痛,混合型。
处理经过:静滴硝普钠25微克/分钟开始,直至达到75微克/分钟,同时给予硝酸异山梨酯100微克/分钟,血压在用药2小时后降至160/100毫米汞柱左右;静脉注射地尔硫卓2次,10毫克/3分钟·次,间隔20分钟,心率降至80次/分钟;同时口服美托洛尔25毫克,每天两次,消心痛15毫克,每6小时1次,阿司匹林(血压<160/100毫米汞柱时)0.1克,每天1次,地尔硫卓30毫克,每6小时1次,卡托普利25毫克,每天3次,氨氯地平5毫克,每天1次,辛伐他汀20毫克,每晚1次。
入院48小时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逐渐减少至消失。第3日美托洛尔加量至50毫克,每天2次。入院第4日,血压130/80毫米汞柱,心率68次/分,硝普钠渐减至次日停用。另外,在入院第2日血压降至150/90毫米汞柱时,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60毫克,每12小时1次。
入院后1周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病变,因当时不适合介入治疗及搭桥术,故药物治疗,出院随访。
讨论 1.患者血压190/110毫米汞柱,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(重度),并且伴有不稳定心绞痛,属高血压急症,极高危。该患者表现为劳力和自发型心绞痛,并且发作时心电图V1~4 ST段抬高,为变异性心绞痛,可以在劳力型基础上混合存在,其血管痉挛部位不但常见于偏心病变对侧,而且也可以像本文所见位于狭窄病变两端交接处。
2.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急剧升高,伴重要靶器官进展性损伤,而且需要急诊快速处理的一系列临床紧急情况。故本病例急需采用静脉用药,动态性干预,综合性调控。即迅速降血压,降心率,抗痉挛,抗缺血,减低心肌耗氧量,有效保护心、脑、肾。
3.在应用急救特效疗法时,别忘了同时配合镇静、止痛、消除紧张及吸氧(早期时)等一般疗法,注意去除病因和诱因。
4.严密监测血压,心率及心肌缺血情况,从入院开始就应一边评估再灌注疗法的必要性,一边启用冠心病强化治疗的ABCDE疗法。
5.待血压降至安全水平(<150/90毫米汞柱)后,再开始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,以防止增加颅内出血危险性。
6.静脉与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同步应用,合理交替,科学配伍,平稳过渡。抗高血压、抗冠状动脉痉挛及降低心肌耗氧量、抗缺血三管齐下,提高治疗效率。
7.病情平稳后,进一步规范用药,配合非药物疗法,有效进行心血管病二级预防,使患者延长寿命,提高生活质量。
目前指南推荐:1小时使平均动脉压(1/3收缩压+2/3舒张压)迅速下降但不超过25%,在随后的2~6小时内将血压降至较安全水平,一般为160/100毫米汞柱左右。如果这样的血压水平可耐受和临床情况稳定,在以后24~48小时逐步降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。但急性脑卒中和主动脉夹层例外。(待续)
摘自《中国医药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