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发热用药误区和护理误区
最近天气变换,温差大,很多孩子感冒发烧。对于发热的儿童,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方式,避开用药误区及护理误区,儿童退烧很简单。
儿童发烧用药误区
误区一:滥用抗生素
有些家长担心发烧会损害肺或脑部,想急于退烧,认为发烧非用抗生素不可,而要求医生或自行用抗生素。 抗生素主要对抗细菌在体内繁殖,以致杀灭 若属于非感染性疾病,用抗生素不但不起作用 ,反而降低白细胞,降低自身抵抗力,给患儿带来危害,若应用不当还会产生耐药性
误区二:滥用激素
孩子发高烧,做父母的焦急万分,恨不得体温马上降下来。 使用激素治疗,体温会很快降下来 但是用激素后 ,大部分患儿体温渐渐降下来,可有一部分患儿体温还会再度上升,造成体温大幅度反复升降。 由于体温大幅度下降,引起大量出汗,如不及时补充体液.很容易造成虚脱、水电解质紊乱、脱水热。 重要的是如经常使用激素,会抑制机体免疫系统,降低机体抵抗力,诱发或加重感染。 还易产生激素依赖性,导致每次高热时用其他降温处理效果均不佳,不得不再用激素抗炎降温
误区三:滥用清热解毒药
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发热后,总是不分青红皂白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,如清开灵、双黄连、小儿退热冲剂给孩子服用,让孩子尽快退热。 事实上。 中医退热有十余种方法,如发汗退热、泻下清热、和解清热、、养阴清热、,运用时需辨证诊治,用得对症,高热往往立马可退,但如果用得不妥,往往反增其热,而小儿发热需要用清热解毒药的只有1/4—1/3左右 另外,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,孩子服用后容易拉肚子 所以,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清热解毒药
误区四:重复使用退热药
许多家长遇到小孩发热的情况,恨不得用退热药快速退温,同时使用多种退热药,或者短时间内重复使用退热药。 殊不知,降温过快并不表示病情的最好转,若应用不当,还可引起小儿大汗淋漓,出现虚脱反应 正确的做法是,当孩子体温低于38.5℃时,可以不用退热药,最好是多喝温开水,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,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,若体温超过38.5℃时,可以服用退热药
误区五:首选注射剂
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,可以补充水分,起效快,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 其实,对于发热的儿童,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方式 ,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,多喝温开水,吃易消化的食物,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,遵循能口服,不肌注、、能肌注,不静滴的原则
儿童发烧护理误区
1.过度包裹
当小儿发热时,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,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。 殊不知, 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,而且还会诱发高热惊厥 正确的方法是脱去过多的衣服,或松开衣服,有利于散热,避免冷风直吹
2 饮食过度
家长们认为,孩子发烧后,吃不下东西抵抗力就会差,不容易退热,于是给孩子买来很多补品,让孩子吃其实,孩子发热吃不下,是人体一种本能的保护,因为如果孩子吃多了,食积于内,热度就更不容易退。 所以在小儿发热时,提倡饮食清淡,多吃蔬菜,少吃油腻,多补充水分,以利于身体的恢复.
退烧效果和水分补充有直接关系 儿童发烧,一般只要出汗了,烧就能退。 因为体内的热量随着水分散发出来,所以出汗、、排尿全都是散热的途径。 如果只给儿童吃退烧药,没多喝水,体内没有足够的水分,就无法将热量散出来 尤其发烧后,儿童食欲下降,吃的比平时少,若再不喝水,体内水分更少,即使吃了退烧药,效果也不明显 可见少量多次让儿童喝温开水,对帮助退烧很重要。 但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时大量饮用液体,导致水分过剩,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,引起低钠血症,可能不会拥有太多好处,甚至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更大,故应以适量饮用为度
儿童发烧后,消化道分泌液减少,消化酶活力降低,食欲下降,在饮食上,提倡宜饿不宜饱 适当饥饿状态下,可以使机体产生大量对抗急性细菌感染的物质 同时 ,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,如超过了另外两种产能营养素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时,大量进食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,使发烧儿童体温更高。 食用甜食,大量消耗维生素B1,会导致已降低的消化液进一步降低,更加影响食欲。 此外,甜食会对免疫力产生消极影响 。
好邻居温馨提醒:
在儿童退热初期,少量多次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和新鲜水果,如牛奶、豆浆、橙汁和清粥等。 食物应含有较多的维生素,避免油脂或糖分过多,并要多喝温开水,病情稳定后再给予正常饮食